時間:2016-11-28 作者:四川東腦電氣 點擊:3128
按部頒《 火力發電廠基本建設工程啟動及竣工驗收規程 》有關規定要求,對施工、設計和設備質量進行考核,檢查設備是否能達到額定出力,是否合乎設計要求。
3.2.1.1鍋爐設備概況
鍋爐為東方鍋爐廠生產的超高壓自然循環,一次中間再熱,汽冷分離器、循環流化床燃煤鍋爐,型號為DG-440/13.7- II2型。
鍋爐主要由一個膜式水冷壁爐膛,兩臺汽冷式旋風分離器和一個由汽冷包墻包覆的尾部豎井(HRA)三部分組成。
爐膛內布置有屏式受熱面:六片屏式過熱器管屏、四片屏式再熱器管屏和一片水冷分隔墻。鍋爐預留有六個給煤口和三個石灰石給料口,給煤口和石灰石口全部置于爐前,在前墻水冷壁下部收縮段沿寬度方向均勻布置。爐膛底部是由水冷壁管彎制圍成的水冷風室,通過金屬膨脹節與床下風道點火器相連,風道點火器一共有兩臺,其中各布置有一個高能點火油燃燒器。爐膛兩側分別設置兩臺多倉式流化床風水冷選擇性排灰冷渣器。
爐膛與尾部豎井之間,布置有兩臺汽冷式旋風分離器,其下部各布置一臺“J”閥回料器。尾部由包墻分隔,在鍋爐深度方向形成雙煙道結構,前煙道布置了兩組低溫再熱器,后煙道從上到下依次布置有高溫過熱器、低溫過熱器,向下前后煙道合成一個,在其中布置有螺旋鰭片管式省煤器和臥式空氣預熱器,空氣預熱器采用光管式,沿爐寬方向雙進雙出。過熱器系統中設有兩級噴水減溫器,再熱器系統中布置有事故噴水減溫器和微噴減溫器。
3.2.1.2鍋爐各主要工況下的技術設計參數如下:
項 目 | 單位 | 數值(BMCR) |
汽包壓力 | MPa | 14.9 |
主蒸汽流量 | t/h | 440 |
主蒸汽溫度 | ℃ | 538 |
主蒸汽壓力 | MPa | 13.7 |
再熱蒸汽流量 | t/h | 360 |
再熱蒸汽進口溫度 | ℃ | 319 |
再熱蒸汽出口溫度 | ℃ | 538 |
再熱蒸汽進口壓力 | MPa | 2.62 |
再熱蒸汽出口壓力 | MPa | 2.47 |
給水溫度 | ℃ | 249 |
排煙溫度 | ℃ | 131 |
鍋爐設計熱效率(低位) | % | 91.53 |
噴水比例 | % | 5.17 |
冷風溫度 | ℃ | 20 |
熱風溫度 | ℃ | ~256 |
過量空氣系數 | / | 1.2 |
冷渣器出口渣溫 | ℃ | ≤150 |
煙氣量 | Nm3/h | 433.6×103 |
風量 | Nm3/h | 406.6×103 |
燃煤量 | t/h | 73.35 |
石灰石耗量 | t/h | 3.87 |
鈣硫比Ca/S | / | 2.2 |
煤粒度 | mm | 0-9,d50=1.8 |
石灰石粒度 | mm | 0-1.5,d50=0.45 |
脫硫效率 | % | 90 |
床 溫 | ℃ | 890 |
爐膛平均溫度 | ℃ | 878 |
爐膛出口煙溫 | ℃ | 863 |
分離器出口煙溫 | ℃ | 852 |
低再、低過出口煙溫 | ℃ | 528 |
省煤器出口煙溫 | ℃ | 304 |
3.2.1.3該爐設計煤種為煙煤,煤質特性如下:
名 稱 | 符 號 | 單 位 | 數 值 | |
設計煤種 (應用基) | 校合煤種 (應用基) | |||
碳 | Car | % | 47.08 | 43.66 |
氫 | Har | % | 3.16 | 2.97 |
氧 | Oar | % | 7.37 | 4.60 |
氮 | Nar | % | 0.88 | 0.75 |
全硫 | St.ar | % | 0.75 | 0.84 |
灰分 | Aar | % | 34.65 | 41.78 |
全水分 | Mt | % | 6.11 | 5.4 |
揮發分 | Vd.af | % | 40.56 | 43.03 |
低位發熱量 | Qnet.ar | KJ/kg | 18780 | 16480 |
煤的入爐粒度: 最大粒徑dmax=9mm; d50=1.8mm。 |
石灰石特性(煅燒前)
名 稱 | 符 號 | 單位 | 數 值 |
碳酸鈣 | CaCO3 | % | 95.14 |
碳酸鎂 | MgCO3 | % | 3.82 |
水 | H2O | % | 0.5 |
其它 |
| % | 0.54 |
最大粒徑dmax=1.5mm;d50=0.450mm(見石灰石入爐粒度要求曲線*)。 |
3.2.1.4工質流程:
3.2.1.4.1汽水流程:
給水→省煤器→汽包→飽和蒸汽→汽冷式旋風分離器入口煙道→汽冷式旋風分離器→尾部豎井側包墻過熱器→尾部豎井前、后包墻過熱器→尾部豎井中間包墻過熱器→低溫過熱器→Ⅰ級減溫器→屏式過熱器→Ⅱ級減溫器→高溫過熱器→集汽集箱→汽機
3.2.1.4.2再熱蒸汽流程:
汽機高壓缸排汽→事故噴水減溫器→低溫再熱器→微量噴水減溫器→高溫再熱器→汽機中壓缸
3.2.1.5鍋爐主要輔機設備規范
3.2.1.5.1引風機
型式: 單吸入離心式風機
型號: Z9 2412V.01.00 SBL6T 型
流量: Q=279973Nm3/h
靜壓升: H=5634Pa
進口壓力:-5407 Pa
介質溫度:136 ℃
風機轉速:960 rpm
3.2.1.5.2 一次風機
型式: 單吸入離心式風機
型號: L3 N2165.04.00 SBL6T 型
流量: Q=209341Nm3/h
全壓升: H=23150Pa
進口壓力:0.25 Pa
介質溫度:20 ℃
介質密度:1.1985 kg/m3
風機轉速:1485 rpm
3.2.1.5.3 二次風機
型式: 單吸入離心式風機
型號: L2 N1941.00.85 SBL6T 型
流量: Q=87606Nm3/h
全壓升: H=10863 Pa
進口壓力:0.25 Pa
介質溫度:20 ℃
介質密度:1.1985 kg/m3
風機轉速:1440 rpm
3.2.1.5.4 J閥風機
型式:
型號:
流量:
全壓升:
進口壓力:
介質溫度:
介質密度:
風機轉速:
3.2.1.5.5給煤機規范:
型號: 10-57耐壓式給煤機
運輸皮帶: 環行裙邊膠帶
帶寬: 650mm
帶速: 0.55mm/s
流量: 2.7-27t/h
主驅動頭: R87DV123S4(含電機)
驅動功率: 5.5KW
皮帶秤形式:ICS-30
稱重傳感器:9370-100KG
3.2.1.5.6播煤風機規范:
型號: L2N 1241.02.81 SBL6T
入口流量: 52771.7Nm3/h
全壓升: 17.76kPa
入口壓力: 16.11kPa
風機轉速: 2970rpm
3.2.1.5.7點火風機規范:
型號: L4N 1365.04.93 SBL6T
入口流量: 50280 Nm3/h
全壓升: 6.456kPa
入口壓力: 16.11kPa
風機轉速: 1480rpm
3.2.2.1鍋爐及其輔助系統
3.2.2.2 爐前燃油系統
3.2.2.2 鍋爐煙風系統
3.2.2.3 鍋爐汽水系統
3.2.2.4 鍋爐給水及減溫水系統
3.2.2.5 給煤設備及系統
3.2.2.6 鍋爐疏排水系統
3.2.2.7電除塵及其輔助裝置
3.2.2.8 吹灰系統
3.2.2.9 鍋爐汽水取樣系統
3.2.2.10 鍋爐加藥系統
3.2.2.11 火檢冷卻風系統
3.2.2.12 除灰、除渣系統
3.2.2.13 輸煤設備及系統
3.2.2.14 石灰石系統
3.2.2.15 儀用及廠用壓縮空氣設備及系統
3.2.3 與以上系統及其輔機相關的熱工信號、聯鎖保護、程控及自動控制系統。
按機組整套啟動試運曲線,進行鍋爐點火、升壓工作,逐步投入鍋爐各附屬設備及相關系統,使機組達到滿負荷安全穩定運行,完成機組72+24小時試運行,在機組試運行過程中,進行有關鍋爐調整試驗工作并配合熱工專業投入相關保護、自動及順序控制系統。
3.4.1調試前應具備的條件
3.4.1.1 鍋爐酸洗吹管結束,臨時管道恢復正式系統。
3.4.1.2 安全門調整校驗結束,動作值符合要求。
3.4.1.2 鍋爐中溫烘烤已結束,內襯材料烘烤達到效果。
3.4.1.3 前階段發現的缺陷及影響啟動的結尾工作、整改項目均已處理完畢。
3.4.1.4 鍋爐本體的剛性梁良好,各部的膨脹指示器良好,刻度清楚,基準點指示確。
3.4.1.5 鍋爐本體的平臺、扶梯、欄桿及護板完好,信道暢通,現場整潔,溝道蓋板齊全,臨時設施及腳手架已拆除,施工雜物清理干凈。
3.4.1.6 設備和系統的安裝、保溫、油漆工作全部結束。
3.4.1.7 通風、照明(包括事故照明)及消防設施齊全、可靠。
3.4.1.8 鍋爐所有電動門、調整門及風、煙擋板開關靈活,開度指示正確,手動門應開關靈活,操作安全、方便,標示牌正確齊全。
3.4.1.9 鍋爐所有輔機經試轉且驗收合格。
3.4.1.10下列系統及設備應具備投入正常運行條件
3.4.1.10.1 燃燒設備
3.4.1.10.2 主、再熱蒸汽系統
3.4.1.10.3 給水及減溫水系統
3.4.1.10.4 煙風系統
3.4.1.10.5 燃油系統及自動點火裝置
3.4.1.10.6 輸煤系統、給煤系統
3.4.1.10.7 Ⅰ、Ⅱ級旁路系統
3.4.1.10.8 鍋爐熱工表盤,測量儀表及監控保護、聯鎖系統(FSSS、SCS、DAS等)
3.4.1.10.9 壓縮空氣系統
3.4.1.10.10 沖灰水、工業水、消防水、疏/放水、鍋爐上水泵系統
3.4.1.10.11 鍋爐吹灰系統,空預器吹灰系統
3.4.1.10.12 加藥、取樣、排污及蒸汽加熱系統
3.4.1.10.13 電氣除塵器及鍋爐除灰、除渣系統
3.4.1.10.14石灰石系統
3.4.1.11 灰溝清理干凈、暢通,地溝噴嘴、蓋板完好。
3.4.1.12 運行所需的記錄表格,系統圖應齊全。
3.5.1 批準點火的鍋爐應該是經驗收合格的鍋爐,驗收工作應有運行人員參加,此后安裝人員不得進入爐膛或煙道內工作,并不得再操作設備。
3.5.2 鍋爐點火前,按″鍋爐運行規程″的要求,對機組各系統及所屬設備進行全面的檢查,將發現的問題匯報啟動指揮部,及時聯系消缺。
3.5.3 鍋爐上水
3.5.3.1 汽包就地水位計投入,且照明良好、清晰,否則不予上水。
3.5.3.2 上水的水質應經化驗合格,其溫度<90℃。上水時間不得少于2小時,冬季不得少于4小時,當水溫接近汽包壁溫時,可以加快進水速度。
3.5.3.3 控制進水溫度與汽包壁溫度差≯40℃,否則不得進水。
3.5.3.4 上水前/后應記錄汽包及水冷壁聯箱的膨脹指示值。
3.5.3.5 水位上至汽包水位計-100mm時,停止上水,注意水位應無變化,否則要查明原因。
3.5.3.6 投爐底蒸汽加熱,必須將系統徹底疏水,控制加熱速度??刂破跍厣俣?lt;2℃/min,管道和水冷壁不應產生水沖擊聲,當汽包平均壁溫達到100~120℃時,停止進行加熱,并解列和隔絕爐底蒸汽加熱系統。
3.5.4 聯鎖保護試驗
3.5.4.1 鍋爐總聯鎖試驗(輔機聯鎖)及相應的熱工保護聯鎖。
3.5.4.3 鍋爐安全保護系統試驗(FSSS模擬信號)。
3.5.4.4 汽包水位保護試驗
3.6.1 聯系值長、汽機、化學、燃料等專業,準備鍋爐點火,汽機抽真空。
3.6.2 啟動燃油泵,燃油系統打循環至爐前。
3.6.3 進行電除塵啟動前的準備工作(投振打、加熱裝置)。
3.6.4 鍋爐通風
按順序依次啟動J閥風機、引風機、一次風機、二次風機、播煤風機,保持爐膛負壓 -100Pa,通風吹掃5分鐘(通風量應為滿負荷風量的25%)。
3.6.5 由J閥床料填充口注入床料至顯示床壓4560Pa。
3.6.6 接值長鍋爐可以點火命令后,將燃油壓力調整到規定值2.5~3.0MPa,投入啟動燃燒器,鍋爐點火后,應及時到就地檢查油槍的著火情況,相應調整風量。
3.6.7 點火正常后,聯系汽機投一、二級旁路系統,關閉過熱器、再熱器向空排汽門。
3.6.8 鍋爐點火后即投入空預器連續吹灰。
3.6.9 根據"鍋爐滑參數啟動曲線"控制升溫升壓速度應緩慢均勻,其升溫升壓速度如下:
升壓速度≤0.05~0.1MPa/min 升溫速度:1.0~2.0℃/min。
3.6.10 啟動過程中應控制的技術參數指針
3.6.10.1 汽包上下壁溫差≤50℃,如溫差大時,應:
3.6.10.1.1 聯系汽機適當開大旁路閥,加大排汽量。
3.6.10.1.2 加強定期排污。
3.6.10.1.3 降低升壓速度。
3.6.10.2 各部煙溫,汽溫和管壁溫度正常。
3.6.11 點火后,汽包水位會升高,此時應進行定期排污,對膨脹小的聯箱要加強排污。
3.6.12 0.196MPa關空氣門和疏水門。
3.6.13 0.294~0.49MPa熱緊汽包人孔、水位計螺絲,抄錄膨脹指示值。
3.6.14 0.588~0.98MPa通知化學化驗蒸汽品質,聯系電建熱工人員沖洗儀表管道,0.98MPa抄膨脹指示器。
3.6.15 1.47~1.96MPa,主蒸汽溫度達250~300℃,再熱蒸汽200℃以上,主、再熱蒸汽在對應壓力下有50℃以上的過熱度時,汽機可以沖轉。此時應保持汽壓汽溫的穩定,隨著流量的增加逐步增加燃油量,汽溫應緩慢上升。
3.6.16 床溫達到540℃時,試投煤。
燃煤應具備條件:
無MFT信號
床溫>540℃
爐膛準備好
播煤風機運行正常,且風量、風壓足夠
投煤后須加強監視氧量、床溫、床壓變化,爐內流化工況,燃燒情況,返料情況。
3.6.17 5.85MPa、13.8MPa抄錄膨脹指示值,全面檢查汽水系統、主要設備和儀表應良好。
3.6.18 床溫達到830℃,視鍋爐燃燒情況逐步撤油槍,投電除塵。
3.6.19 床壓達到7.0kPa時,投入除渣系統。
3.6.20監視煙氣SO2排放值,必要時用手動或自動方式調節石灰石的加入量,使煙氣中SO2含量符合規定值。
3.6.21 負荷升至100MW以上,配合熱工專業逐步投入有關自動控制系統。
3.6.22整套啟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6.22.1 鍋爐點火后,若汽機旁路暫不能投用,則嚴格控制高再后煙溫≯538℃。
3.6.22.2 應特別注意汽包水位和燃燒情況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3.6.22.3 加強與汽機運行人員的聯系,在鍋爐指針允許的前提下,升壓升溫速度應滿足汽機運行的要求。
3.6.22.4 嚴格控制升溫升壓速度,爐膛熱負荷分布應均勻,給煤機應盡量對稱投停,使鍋爐爐膛溫度分布均勻。
3.6.23鍋爐運行的控制與調整
3.6.23.1 主要安全經濟指針
3.6.23.1.1 汽包水位: 正常在0±30mm,最大≤±50mm
3.6.23.1.2 主汽壓力:≤13.7MPa
3.6.23.1.3 主汽溫度:≤ ℃
3.6.23.1.4 再熱器出口汽溫:≤ ℃
3.6.23.1.5 主蒸汽及再熱汽溫差≤ 20 ℃
3.6.23.1.6 過熱器兩側蒸汽或管壁溫度差 ≤ 25 ℃
3.6.23.1.7爐膛負壓 -50~-100Pa
3.6.23.1.8爐膛出口煙氣含氧量: 3~4 %
3.6.23.1.9燃油壓力:2.5~3.0MPa
3.6.23.2 燃燒調整
3.6.23.2.1床溫調整
3.6.23.2.1.1正常運行床溫保持在890℃~930℃之間,如果床溫低于830 ℃(此數值調試過程中確定)則投入啟動燃燒器。
3.6.23.2.1.2床溫偏高時,增加一次風去風箱的風量,相應減少二次風的風量,保持總風量不變,調節時要緩慢,避免大幅波動,若仍不能降低床溫,則需降低燃料給料量。必要時可增投石灰石給料量。
3.6.23.2.1.3床溫偏低時,減少一次風去風箱的風量,相應增加二次風的風量,保持總風量不變,調節時要緩慢,避免大幅波動,若仍不能提高床溫,則須提高燃料給料量。必要時減少石灰石給料量。
3.6.23.2.1.4床壓調整
3.6.23.2.1.5床層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流化質量,引起結焦。參考冷態試驗結果及實際運行過程中床溫和床層流化情況,找出合適的床壓控制范圍,并以此作為排渣啟、停的基準,從而維持相對穩定的床層高度。
3.6.23.2.1.6床壓高,手動調節排渣控制門的開度,同時增加啟動排渣的次數,增加排渣量。
3.6.23.2.1.7床壓低,手動調節排渣控制門的開度,同時減少排渣的啟動次數,減少排渣量必要時停止排渣。
3.6.23.2.1.8增減負荷
增負荷時,應先加風后加燃料,加風與加燃料交替進行。減負荷時,應先減燃料后減風,改變燃料量與風量應交替進行,采用“少量多次”的調整方法,避免床溫大幅度變化。
3.6.23.2.1.9調整風量時,先調一次風,后調二次風,在調整過程中,要密切監視一次風風箱壓力、床溫、床壓,在滿足正常流化的前提下,調節二次風量,保持總風量。
3.6.23.2.1.10回料閥的調整
回料閥的風量及風壓在冷態試驗中已經初步調整完畢,在此僅根據實際運行中回料閥的床壓及床溫、各通風口管路流量指示判斷返料正常與否,并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原則上不進行大的調整。
3.6.23.3 主汽及再熱汽溫的調節
3.6.23.3.1 保持汽溫穩定,首先要保證鍋爐燃燒的穩定,司爐應掌握各種運行方式下的汽溫變化規律,預先調整,以免被動。
3.6.23.3.2 汽溫的調節手段應留有余量,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鍋爐的吹灰工作。
3.6.23.3.3 減溫水量的變化應緩慢,不可猛開猛關。
3.6.23.3.4 經常校對汽機側汽溫,掌握機、爐之間的溫差值,滿足汽機對主蒸汽和再熱汽溫的要求。
3.6.23.3.5再熱汽溫的調整可采用鍋爐尾部煙氣旁路擋板作為粗調整手段,微量噴水裝置作為細調整手段。
3.6.23.4 水位的控制與調整
3.6.23.4.1 經常注意給水流量和蒸汽流量的差值,如有不正常情況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3.6.23.4.2 各水位表計的指示應一致,定時校對上/下水位計,發現水位計模糊不清應立即進行沖洗,嚴防由于表計的失靈而誤判斷造成鍋爐滿、缺水事故的發生。
3.6.23.5防止結焦
結焦是循環流化床鍋爐運行中較為常見的問題,無論點火或正常運行過程中都可能發生,造成結焦的直接原因是局部或整體溫度超出灰熔點或燒結溫度。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床層整體溫度低于灰渣變形溫度,但由于局部超溫或低溫燒結,而引起結焦,這主要發生在啟動或壓火過程中,回料閥及冷渣器內也有可能出現;
床層整體溫度水平較高,且流化正常時,發生的結焦,主要是床料中含碳量過高造成的;
床溫和觀察到的流化質量都正常,但由于給煤中存在大塊及運行參數控制不當引起的緩慢生長起來的結焦,這種情況造成的結焦運行過程中較難發現。
3.6.23.5.1防止結焦發生的措施
3.6.23.5.1.1保證結焦易發地帶流化良好,顆?;旌涎杆?;
3.6.23.5.1.2保證床料處于正常的移動狀態;
3.6.23.5.1.3向床內加入適量的砂子(砂子中鉀、鈉成分不能超標)或石灰石補充床料;
3.6.23.5.1.4投運給煤系統過程中,應注意床溫不得急劇上升過快;
3.6.23.5.1.5高負荷或給煤含碳量較高時,及時進行風量的調整;
3.6.23.5.1.6保證給煤粒度在設計值范圍內;
3.6.23.5.1.7點火之前認真檢查流化風嘴有無錯裝或堵塞,并檢查各床面無雜物。
3.6.23.5.2結焦的現象
3.6.23.5.2.1流化床內有白色火花,局部流化不良;
3.6.23.5.2.2結焦嚴重時帶負荷困難,床溫升高。
3.6.23.5.2.3CRT顯示床溫、床壓分布極不均勻;
3.6.23.5.2.4燃燒極不穩定,相關參數波動大,偏差大;
3.6.23.5.2.5回料閥回料困難,發生堵塞現象。
3.6.23.5.3處理結焦的措施
3.6.23.5.3.1調整燃燒,增大流化風量,增大流化速度;
3.6.23.5.3.2適當降低床溫,相應減少了二次風噴嘴的風量;
3.6.23.5.3.3加大排渣量,以盡量排出焦塊;
3.6.23.5.3.4結焦嚴重經多次調整處理無效時,應停爐處理;
3.6.23.5.3.5停爐后的冷卻按正常停爐進行。
3.6.24事故緊急停爐和故障停爐
3.6.24.1 遇有下列情況,鍋爐機組應緊急停爐。
3.6.24.1.1 汽包水位超過±250 mm。
3.6.24.1.2 爐管爆破,不能維持正常水位時。
3.6.24.1.3鍋爐主汽溫度、再熱汽溫度或管壁溫度超過限值,經多方設法調整或降負荷運行仍無法恢復正常時。
3.6.24.1.4給水泵故障,造成給水中斷時。
3.6.24.1.5鍋爐給水、爐水及蒸汽品質嚴重惡化,經努力調整,仍無法恢復正常時。
3.6.24.1.6鍋爐嚴重結焦或結灰,經努力清除仍難以維持正常運行時。
3.6.24.1.7主給水管道、主蒸汽及再熱蒸汽管道發生爆破時。
3.6.24.1.8回料閥結焦,無法正常返料。
3.6.24.1.9冷渣器故障,無法除渣。
3.6.24.1.10 所有水位計損壞時。
3.6.24.1.11 煙道發生二次燃燒,使排煙溫度不正常升高時。
3.6.24.1.12 鍋爐內襯材料大量脫落,無法正常運行。
3.6.24.1.13 安全門動作后不回座,壓力下降造成汽溫的變化使汽機停機時。
3.6.24.1.14 壓力達到安全門動作值,而安全門拒動,向空排汽門無法打開,高/低壓旁路不能投入時。
3.6.24.1.15 廠房內發生火警,直接影響到機組的安全運行時。
3.6.24.1.16 再熱蒸汽中斷時。
上述情況的停爐時間由啟動指揮部決定。
3.6.24.2 緊急停爐步驟
3.6.24.2.1 通知值長和汽機班長,鍋爐準備緊急停爐。
3.6.24.2.2 立即操作"手動MFT"按鈕,并注意檢查點火油及給煤系統是否切斷
3.6.241.2.3 解列有關自動,保持汽包水位,關閉過熱器和再熱器的減溫水門,維持爐膛負壓-50Pa進行鍋爐通風。
3.6.24.2.4 通知汽機緊急停機。
3.6.24.2.5 根據具體情況按″鍋爐運行規程″的規定進行處理。
3.6.24.3 停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6.24.3.1 停爐前應盡量降低爐膛床料含碳量,避免因繼續燃燒引起爐內結焦。
3.6.24.3.2 在低負荷運行狀態時,應特別注意風、煤的配比與鍋爐的燃燒情況,必要時可投油槍助燃。
3.6.24.3.3 一次風壓應維持穩定,隨著負荷的降低,必須及時調整一、二次風量。
3.6.24.3.4 降壓降溫的方法,除進行燃燒調整、使用減溫水外,可聯系汽機旁路站來協助,使汽壓、汽溫均勻下降。
3.6.24.3.5 低負荷時應盡量少用減溫水,防止因噴水霧化不良造成蒸汽帶水。
3.6.24.3.7 油槍投用后,即應投入空預器連續吹灰。床溫降至830℃,投用油槍助燃后,應通知停用電除塵。
3.6.24.3.8 在機組滑停過程中,汽包壁上/下壁溫差應≤50℃,否則應減慢降壓速度。
3.6.24.3.9 停爐前,應預先關閉過熱器和再熱器減溫水總門。
3.6.24.3.10停爐后若采用帶壓放水干保養法,仍應嚴格控制汽包壁上/下溫差 ≤50℃。
3.7.1鍋爐點火后,應及時投入空預器蒸汽連續吹灰,并密切注視鍋爐尾部各段煙溫變化,防止發生二次燃燒現象。
3.7.2冬季環境溫度較低時或燃用高硫煤及在鍋爐燒油過程中,應投入暖風器運行,防止空預器冷段發生低溫腐蝕。
3.7.3鍋爐投煤后,運行人員應特別加強對床溫和氧量的監視,避免床溫分布不均和局部結焦。
3.7.4機組整套運行中,應加強對設備的檢查,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向有關人員匯報,及時給予消除。
3.7.5啟動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燃燒的調節,確保鍋爐溫度變化率不超過100℃/h;并控制好鍋爐床溫,防止可能出現爐內結焦。
3.7.6啟動初期,投運減溫水時,應防止汽溫急劇下降,造成汽機打閘。
3.7.7鍋爐運行中,操作員應加強運行調整,認真監盤,確保機組安全運行。
3.7.8安裝人員在檢查并記錄膨脹指示時,如發現膨脹異常情況,必須報告試運現場負責人,經查明原因并消除異常情況后方可繼續升壓。
3.7.9當鍋爐油煤混燒時,應注意油、煤流量的相互切換,避免鍋爐床溫劇烈變化。